品读“简单”!——读《伞下的侗寨》有感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4-04-28 16:38:45

品读“简单”!——读《伞下的侗寨》有感

也许是简单久居于闹市的缘故吧,每每看到熙熙攘攘的品读人群,我居然会产生一种压迫感。读伞侗寨不喜欢在人山人海的有感大街上走路。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焦虑,简单生怕一不小心碰倒一位老人,品读还要考虑“扶还是读伞侗寨不扶”,也会担心身上的有感钱包会不会被小偷顺走,在单位上和同事们说话也是简单小心翼翼,担心说错话、品读做错事,读伞侗寨可是有感越是如此,越是简单心烦……恰在此时,余秋雨老先生的品读《伞下的侗寨》,如一场及时雨,读伞侗寨洗涤了我久渴的心灵。

  在这篇文章中,我听到了一种沉着、柔和、悦耳的歌声,看到了一个没有任何污染和雕饰的侗族村寨,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可以用两个字概括——简单!

  这种优美的歌叫侗族大歌,是一种“多声部自然和声”,它飘荡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合唱节里的时候,被巴黎的报纸评论为,这是中国所有歌唱艺术中最容易被西方接受的一种!这样的歌唱是一种传代的“大课程”,唱歌的都是村子里面的妇女,因为侗族长期以来没有文字,所以,大都没有多少文化的她们,却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师,就这样,她们中年传授给青年,青年传授给小孩,把歌儿作为一种载体,传承着人间的基本情感和民族的坎坷历史。唱歌在这里是人们的一项如同吃饭喝水般必须要做的事情,是她们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。她们就这样,唱着乐着简单着!

  快乐在歌声之中飘荡……

  没有文字的侗族人民就这样简单地生活着,他们的管理也非常原始,被作者称之为“村寨公民社会”管理模式。人们推举德高望重的老人当寨老,寨老们组成管理团队管理村寨,他们没有报酬,却会积极管理村落的各项事宜,更要承担起各种责任,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,心甘情愿做的。这里的人们团结和睦如一家人,他们的粮食都不藏在家里,而是约定放在一个地方,却不上锁,因为在侗语中没有做为名词或者动词的“锁”这个概念!真可谓: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!其实,读到这里的时候,我大概有点不相信,但是,这却是真实的!

  最让我倾慕的是,侗族的大祖母萨玛——其实是小小的一把布伞。

  萨玛生活在侗族人的心中,是人们的精神皈依。当村落里人们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,都去找萨玛,在那里倾诉后一切事都不是事了,萨玛真是了不起!

  一口气看完这篇文章,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。其实,生活一直没变,变了的是人们自己,当最初的那种自然、本性被洗刷殆尽后,才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后果。比如:商家们失了本心,为了追逐利益,做出各种违反法律、违背道德的事情,让那些“毒馒头”“塑化剂”“地沟油”们肆意侵害人们,他们居然一点也不惭愧,真是让人揪心、扼腕!还比如:扶不扶老人这个事情,如果人们不考虑那么多的因素,自然而然地互相帮助,怎么会出现“讹诈”的老人呢?身边发生的花季少年自杀事件也是屡见不鲜,谁给孩子套上了这样的“牢笼”,在如花的季节选择自己结束生命呢?学习知识本来是快乐至上的事情,学校希望学生多多考上大学,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,这些都没有错!但是,有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,尤其很多小学生,应该在快乐玩耍的年龄段,却背着沉重的书包,戴着高度近视眼镜,他们佝偻的腰肢如同春天被狂风吹弯的小树一般,夭折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和结局。

 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!

  既然生活没有改变,那人们不妨改变下自己。其实,国家已经在“简单化”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,减免不必要的行政收费,简化办事程序,“证明我妈是我妈”的各种证明材料的简化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,会议、文件精简等等这些举措无一不是向简单化方向发展。我们身在职场,首先要让自己的心态“简单”起来,学会控制情绪,做到温和对人,开心工作,用快乐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一项工作,用简洁简单的思维处理棘手的事情,相信会有好的结果!

  阅读中,细细品味作者那活泼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更是一种享受,仿佛置身侗族那静静的村寨和悠扬的歌曲中,寨老们慈祥的面孔和青年俊男靓女的嬉笑犹在耳边。此时无声胜有声,一个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的村寨活脱脱展现在眼前,欲看不能!

  只想说,一本好书就是一剂良药!

顶: 1踩: 1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