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去后,希望将骨灰“撒到大海”的人,多半都有这些追求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4-05-03 11:59:30

归去后,希望将骨灰“撒到大海”的人,多半都有这些追求

余亚飞在《落叶归根》中写道:“树身即使高千丈,落叶归根也有期。归去骨灰”

这高大的后希树木,哪怕有千丈之高,人多半都但它始终有落叶归根的追求那一天。有旺盛,撒到大海就肯定会有凋零,归去骨灰这是后希大自然永恒存在的定律。

树如此,人多半都人亦如此。追求观念传统的撒到大海我们,只要一出生,归去骨灰就把“诞生地”当成了我们的后希故乡。哪怕老到不能动弹了,人多半都我们也渴望在故乡离去。追求

“故乡”这两个字,一直扎根在我们的心间,也许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怀。

只不过,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的思想观念愈发开放,他们对于故乡,对于人生,也产生了新的看法,那他们对于身后事,也多了不同的期待和选择。

以往的人,会期待落叶归根。自己老了,离开了,就让后人把自己葬在祖宗的隔壁,也算是魂归故乡了。

而在今时今日,有一些人不希望魂归故乡,只愿魂归大海。自己老了,离开了,让后人将他们的骨灰撒向江河大海,还自己一个自由自在的心愿。

也许,那些希望将骨灰撒向大海的人,都有这些追求。

一、对于人生的看透。

有一位医生,五十多岁了,才发现自己患了晚期的癌症。由于他干了医生这个行业二十多年了,所以他对于癌症的痛苦和危害,那是一清二楚的。

他虽然坚持治疗,但他知道治愈没有希望了,就留下了一纸遗言,然后在车库吞安眠药离开了。

他的遗言大致有这么三点内容。

第一,我之所以离开,就是不希望你们太过伤心,人都是要走的,还是舒服点走比较好吧。第二,我选择在车库离开,而不在房子里面离开,就是不希望你们在房间里面看到我的影子和痕迹,留下不好的回忆。第三,我走后,骨灰什么的,就撒向江河大海吧,没必要把我葬在墓地了。

人,其实到了生离死别的那一刻,就看透了。什么魂归家乡,什么名利事业,都是假的。辛劳了一辈子,只希望在归去之后,于江河大海当中获得自由。

大海,其实是无数人的向往,但又有多少人亲眼看到过广袤无垠的大海呢?也许,这没有接触过的,这看不见的,才是最好的。

二、有着浪漫主义的人生观。

人,随着时代的发展,观念就变得多样化起来。有现实主义的人生观,有金钱主义的人生观,也有传统主义的人生观,更有浪漫主义的人生观。

追求传统的人,不会越来越多,只会越来越少。而对于现实,绝大多数人都是较为厌恶的。因为他们知道,所有的世俗和束缚,都会让人痛苦。

于是乎,追求浪漫主义的人就多起来了。

以往,我们都认为在故乡生活一辈子就好。如今,很多人都有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的想法。哪怕他们没有条件去,但也无法改变内心深处的追求。

这种观念和追求,也会改变人对于身后事的看法。

有些人觉得,人死如灯灭,反正都要魂归大自然,为什么不让自己魂归大海呢?有些人觉得,生前无法自由,归去后为什么不能追求心目中的碧波大海呢?

浪漫主义的存在,会让这个世界,少了固执,多了一份期待和内心的慰藉。

三、不希望后人因为买墓地而浪费更多的钱。

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活着的时候,我们需要透支三十年来还房贷,只为了那一间小小的房子。而归去之后,那存放人之骨灰的墓地,也需要后人花大价钱去购买,还有年复一年的管理费。

想到儿孙的不易,念及儿孙的艰辛,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,都不愿意后人因为自己的离去,而花费太多,苦了自己。

他们会想,与其苦了儿孙,与其让自己的骨灰存放在那一个小空间当中,不如让儿孙将自己的骨灰撒到江河大海,如此也能与大海融为一体了。

人,栖身于陆地太久了,就会对大海产生一丝的好奇。但普通人是难以见识真实的大海的。这个时候,希望自己魂归大海的人,就会越来越多。

从现实和理想的角度来说,这些摆脱了传统观念束缚的人,或许他们的选择,既缓解了儿孙的压力,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,一举两得。

写到最后

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到大海的人,会逐渐增多。我想,有这么两个原因。

首先,是人们的观念变得不再传统了。地球,就是自己的母星和故乡。只要自己于地球中离开,那就算归于大海,不也是最好的自然归宿吗?

其次,现实的花费让人们对子孙后代的未来作出了思考。人走了,就真的已成定局了,哪怕墓地再好,再豪华,又有什么作用呢?不过是苦了子孙罢了。

基于这两点,那追求“江海寄余生”的人,会数不胜数。也许,这也是人性多样化的体现。

文/舒山有鹿

顶: 63踩: 32734